耳鳴的成因
耳鳴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,通常是聽覺系統或大腦(主觀性耳鳴)內的損害信號。常見的觸發因素包括與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、創傷或長期暴露於噪音的環境底下,促使大腦產生聲音以彌補減弱少的聲音信號。在某些情況下,它可能是由耳部感染、耳垢過多或藥物副作用所引起的。
另一方面,客觀性耳鳴通常是由身體中特定的生理異常引起的,例如血管或肌肉問題。患者需要進行醫學評估以確定並處理其成根本原因。
根據歐美國家的資料顯示,每5個成人就有1個有不同程度的耳鳴,香港中文大學曾就此數據推算,本港有20萬人患有中度至嚴重程度的耳鳴。
雖然耳鳴無法治癒,但有許多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控制症狀,提高生活質量,唯聽香港便可能是你戰勝耳鳴的其中一個好拍檔。
在一般情況下,日常環境的聲音已足夠掩蔽耳鳴。在十分寧靜的環境(例如隔音室)正常聽力的人也可能聽到耳鳴。
患有持續耳鳴的成人約佔70%有弱聽的情形,弱聽的兒童及青少年約有59%感到耳鳴,較聽力正常的兒童及青少年(13%)多。弱聽的耳朵收到的外來聲音較弱,不足夠掩蔽耳鳴, 所以耳鳴會更明顯和持久。外耳疾患(例如耳垢阻塞、外耳道炎)和中耳疾患(例如鼓膜穿孔、中耳炎、耳骨硬化)都是耳鳴的常見成因。
造成患者弱聽的原因,往往同時也伴隨產生耳鳴的情形。內耳及聽覺神經系統受損會令與耳鳴有關的自發性生理活動加劇,令耳鳴響亮而持久,常見成因包括:
弱聽的患者,不一定會有耳鳴的情形,同樣地,聽力正常的人也會有耳鳴的困擾。耳鳴會影響患者的專注力,但不會造成患者進一步聽力缺損。
耳鳴患者通常在三個月至半年內習慣耳鳴的存在。要在非常安靜下,仔細聽時,才能聽得到耳鳴聲。
焦慮和不安阻礙患者適應耳鳴,並會令人對耳鳴特別敏感,作出較大的情緒反應,可能會引致失眠。